
【名师分享】班级管理:打造集体大事件,建立情感联结
来源:深圳市和谐号教育 2017-04-08
文|陈斌
你是否经常使用类似的话语:“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假如给自己几秒钟的积极暂停,您是否会意识到你一直在使用的方法是无效的?
作为班主任,我们很多时候都在重复这样的无效却浑然不觉,为此也疲于应付。如果再往深了思考,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想用你的经验模式去改变对方?
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察觉到这样的方式是徒劳的,而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前你还是会陷入旧有的习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无效的方法而不做点别的内容呢?我们为什么执着于要别人改变而不选择改变自己呢?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尝试不同的方法是我的风格。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历了一些无效的做法,但也在实践中体验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或是让问题不那么严重的做法。
当然,在这几年的经验中,我最为满意的还是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所做的一个跨界融合。在一些常规管理手段无效的时候,我有意改变了教育的形式,用一种贴近当代学生成长环境的传播媒介建立和他们的联结。当我感受到这种改变所带来效果时,我开始以微电影为中心做了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像滚雪球一样把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以至于见证了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以微电影为载体的班级建模
一些老师认为班级微电影的做法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但我认为这个看法过于绝对。
很多班主任都有平时利用相机等工具记录学生成长素材的习惯,相较于他们,我所做的只是更加的系统化,我把碎片化的素材串联起来做成记录片风格的微电影回放学生成长的历程,我以未来为视角虚拟一个美好的角色引发现实角色的思考。微电影本身记录与重塑的功能,对于班主任来说,只是借助于技术手段把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普通人的历史做成了一份成长的记忆而已。从这个意义上,班级微电影的做法值得每个班主任尝试一番。
回首往事,一路走来,我从一名新手班主任逐渐成长为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班主任。一方面,得益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及名师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累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自信。
相较于前者,我更尊重浸润着个人生命成长的实践性知识,因为成功可以复制,小的成功可以累积大的自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引起大家对自身成功经验的重视,并通过实践的累积不断建立自己的教育自信。
以下是为具体的做法:
打造集体大事件,建立情感联结
❶
送走第一个班级,本打算好好休整一番,没有想到学校中途分出一个班级,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接手了这个组合班级。
我记得我带的第一个班级,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成功的,虽然经历了师生关系的大起大落,但是最终因为我的主动改变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这段成功的经验给了我很好的帮助,我决定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放在首位,努力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联结,让学生与新班级产生情感联结。
学生与学生的联结,学生与新班级的联结能够让学生迅速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与教师的联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众所周知,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自信心饱受摧残,长期以来也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关注,有的学生甚至主动关闭和老师沟通的渠道。
一个学生在毕业后与我的聊天中有这么一段话: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幸运的人。刚进学校的那一年,我过的浑浑噩噩,老师针对我、不喜欢我,我以为这几年就这样过去,但是没想到换了班级,你让我写东西拍东西,让我觉得自己被重视。虽然我嘴上一直说很烦,但是回家后我会绞尽脑汁的写。因为从小就是不被重视的存在,所以你能点名让我去做这些事我很高兴。”
在与这个学生的交往中,我并没有急于去改变她,而是放任她,她愿意做就多做一点,不愿意做的时候我也不去勉强她,这样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她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案例。在以分数为本位的考试场上的厮杀,已经使得这些同学身心俱疲,而换一种方式的关注,往往能够重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与个体同学的建立如此,与整体集体的关系建立也是循着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❷
分班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我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预祝新的班级有个甜蜜的开始,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一份重视。毕竟是从原来班级被分流出来,从内心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失落感的。虽然有些同学还是显得不是很积极,但是用心的准备仍然给她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她们毕业的时候提及这个小礼物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当时很激动,只是情绪低落尚未表达出来一份喜悦之情。
六月底分班,距离新学期开始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充分酝酿后拟定了一份问卷调查,把我对班级发展的总体设想与他们做了一次书面沟通。
问卷中我确定了班级分组原则,并坚持同桌两个人必须来自不同的班级,并要求各个小组长设计自己的logo,并给予他们双向选择的权力。
因为做法新鲜,同学们的参与性都很高,调查问卷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佩戴过团徽?你觉得佩戴团徽意味着什么?如果在新的班级中要求你佩戴团徽,你愿意吗?”
从反馈来看,所有的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佩戴团徽意味着是好学生,在后来的实践中来看,他们在没有过多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坚持佩戴了三年,成为全校唯一佩戴团徽的班级。从后往前看的话,这一个细小的举动在最初不经意间就把全班同学的情感联结到了新的班级之中。
九月份班级正式开始运营的时候,我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确定了班级近期发生的重点事件:成人高考复习迎考和学校的跑操活动。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两件集体大事件中,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转移因分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把个体的利益暂时让渡给集体。
最终,成人高考因准备充分最终取得全校总均分第一名,远超第二名近20分。跑操活动也取得了系部第一名、学校跑操精品班级的称号。短期内这些集体大事件的成功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与新班级的联结,归属感与认同感都相应的建立起来,
❸
曾经有一位家长在给我的反馈中提到,有一次家里电脑坏了,他的孩子无法下载数学老师的复习卷,应孩子强烈要求,他驱车带孩子去公司找电脑下载试卷并一直到深夜,虽然很累,但是孩子的认真让很他很欣慰。
我想,换一个新环境,每个人其实都有一种清零昨日的不快而重新开始的意愿,关键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并加以充分的利用以增强学生在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某次班会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的融合程度以及同学们的认同感,我建议同学们用线条和色彩描述一下对同桌的感受,同学们显得比较羞涩,我转而建议他们先来画画对我的感觉。
十多分钟后,学生们一个个上台展示。同学们较多选择暖色调的颜色和棒棒糖、烧水壶的图示,基本上反映了开学以来,我每天早晨会提着一壶热水进班,时不时的会用棒棒糖去奖励她们的点滴进步。画面中,有的同学把棒棒糖画的非常夸张,一个学生以顶礼膜拜的姿势跪倒其跟前,有的同学画我拎着水壶,后面跟着一群开心的学生。总之,这样一个小活动让我感觉到之前的一系列的小活动和大事件让我和学生们产生了情感联结。
关系大于方法,方法大于内容。在关系的建立中,我更关注的是联结,师生的联结,生生的联结,学生与班级的联结。唯有联结才有后期改变的可能,但情感联结的建立宜抓大放小,宜缓不宜急,切不可急于求成搞坏师生关系。
这一阶段重在通过集体活动让师生、生生、学生与班级产生联结,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建立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信任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它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老师看成是自己人。是自己人一切都好说,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文章转自《班主任之友》,作者江宁中专陈斌。这是陈斌老师《班级管理》的一部分,欲看下文,请继续关注和谐君《名师分享》系列文章。
-回复下面蓝色关键字获取更多咨询-
育儿 孩子有这2个习惯会吃亏 | 如何表扬孩子! |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
趣闻 生儿子和女儿的区别|老公决定了老婆的长相|幽默故事
商务合作:1537414422(QQ)